400-660-5699
首页 > 新闻资讯 > 详细信息
2020年,将健康产业融入城市规划、建设

本方案属建而健原创作品!请勿盗链及下载使用该文件用于商业行为。

2020-09-18 15:57:19



导读: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强调,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要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

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经济未来10年的发展思路在发生巨变”      

最近,高层连开两个重大会议,向房地产传达了明确的转向信号。一个或将彻底改变过去40年城镇化的路线,一个有望扭转房地产金融化的势头。

未来十年,抉择时刻,外部世界动荡加剧,内部必然是“无形的手”越来越淡化,“有形的手”越来越突出。

一个不可忽略、且会更加突出的趋势是:
政策愈加决定发展方向,政策愈加决定财富分配。房地产整个行业过去躺赢的好日子,结束了。
这个行业也将会进入一个强者愈强的时代。
 

  01     从城镇化到城市化

           中国城市发展思路大转变

8月24日,一场特别的会议在中南海召开。

会议由高层主持,参会的主角是经济社会领域的专家。其中有9位做了现场发言,其中有一位专家需要特别注意,他就是陆铭教授。

他研究的方向是区域经济学和城市发展,有心人可能早已注意到,他的观点改变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方向。

要知道,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思想一直都“控制大城市人口、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区域均衡发展”。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一度严格限制一线城市规模,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陆铭的观点则和中国坚持了二十多年的路线是两个极端,他一直主张发展大城市,发展大都市圈,他在中南海会议上的发言也是同样的观点。

反对大国小城的陆铭出现在这样的会议上,而且做了即席发言,这无疑传递出很强的信号意义。

 

     "不同寻常的现象不止这一个”     


在以往房地产调控周期,土地市场一有过热苗头,比如地王频现……等等,监管部门就立马上一盆儿冷水浇下,很担心土地市场的火爆情绪传导给房价。

而且,一线城市对土地的态度是寸土寸金,不会轻易给土地或土地相关的政策。

但是这一轮房地产调控,对土地市场的监管明显不再一刀切,比如一线城市就出现了调楼市,不调土地的现象。上海明确表示,上海不差土地,只要好企业来上海,土地管够。


大城市,在土地供应上如此慷慨,这是以往所没有的情况。这恐怕不是财政缺钱四字可以解释的,背后可能是大城市放开限制的前兆,以及中国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

 还有,就是最近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发改委发布的年度《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出现的一些新提法,比如坚持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以及放开放宽落户限制。

2019年12月15日,《求是》杂志刊发的重要文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
 

风向的确变了。

和以往相比,超级大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的作用正在被不遗余力的强调。

当下我们正处于十四五规划的意见征集期,这些新动向很可能意味着,过去小城镇模式的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思想将被正式抛弃,取而代之的就是,确立城市群、都市圈的规划战略。

从大国小城到大国大城,这个转变不可谓不大,也必将对房地产市场产生深远影响,比如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突飞猛进等等。

 

  02     房企发展模式即将改变

          从搞金融变身制造业

过去几十年,中国城市化的贡献有目共睹,人们居住环境、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发展思路的转变或许就是一次再出发。

城市化进程中,房企成为最大受益者,企业规模十年扩张了数百倍。而房企迅猛发展的核心武器无它,就是金融。

最近,住建部官网公布了一篇“会议纪要”,标志着房企过去高杠杆的发展模式正式转变。

核心就一句话:再像过去那样靠无节制融资来发展,这条路行不通了。

这对于房地产的触动是“核弹”级别的。

8月20日,住建部和央行召开房企座谈会,基本确定了“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用监管金融行业的标准来监管房地产行业。

根据媒体报道,监管部门给房企融资设定的三个指标,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净负债率、以及现金短债比。

看看这些标准,监管层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瞄准房企的债务水平打。如果房企财务状况不稳健,就不给贷款,其他信托等融资也会被卡死。

房地产行业是重资金,从早期拿地、中期开发到后期销售运营,全程离不开融资。对于房地产来说,加上杠杆就是金融行业,卸下杠杆就是制造业。

过去,房地产就相当于金融行业,只要银行搞好关系,就能高杠杆跨越式发展;但是这个标准出台,监管机构将会严控房企杠杆,让房地产回归制造业属性。

实际上,自从房住不炒提出以后,房地产的形势变了。但是,还有一些房企没明白过来,比如有些闽系房企,继续高杠杆运作,结果公司面临破产,全国各地的项目被迫大甩卖。

在商业战场,有企业战略判断失误,付出沉痛代价,也有企业能做到“先知先觉”,提前布局。

以碧桂园为例,最近几年,碧桂园一直很关注财务报表的稳健,很早就开始控制杠杆水平。2020年上半年,碧桂园继续控制杠杆水平,有息负债总额由去年底的3696亿元下降至3420.4亿元,相较去年底下降了7.5%。

其中,碧桂园上半年净借贷比率仅为58%,远低于行业90%的均值,已连续多年保持了净借贷比率低于70%。

不只是债务水平低,碧桂园的销售回款率,现金储备等指标也非常优秀。

2020年上半年,碧桂园共实现权益合同销售回款额约人民币2509.3亿元,权益回款率高达94%,连续五年高于90%。这导致碧桂园账上趴着大量现金,上半年碧桂园可动用的现金余额高达2055.2亿元,占总资产比例为10.5%。


如此稳健的财务状况,无论监管机构提出什么样的标准,碧桂园都是受影响相对较小的企业。

其实,最能体现碧桂园战略布局的是土地储备布局。在大国大城的发展模式下,哪些地方最有前景?很明显,就是城市群和大都市圈。

根据2020年上半年财报,在碧桂园已获取的可售资源中,98%位于常住人口50万人以上的区域,93%位于人口流入区域,73%位于五大城市群。

什么意思?碧桂园“押宝”又押中了。

所以,即便中国城市发展格局改变,碧桂园也不用匆匆忙忙的改变战略方向,按照自己的节奏,稳步发展就行了。
 

   03      未来十年

            任何成功的企业首先必须是一家科技企业

在中国做生意,首先得看清政策趋势,做对了方向才能获得跨越式发展。当下的政策趋势是什么?一个是,房住不炒,另一个就是,发展高科技产业。

过去几十年,房地产行业确实是受到支持的产业,因此相关公司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所有人也都知道,未来房地产行业不可能再有超额收益,能获得制造业的平均收益就要知足。


▲ 图示:碧桂园智慧工地现场
 

    “未来的超额收益在哪里?新兴产业”     
 

看看最近的案例就知道了,蚂蚁金服上市,批量产生多少超级富豪?一级市场跟芯片相关的初创公司,估值又有多高?

对于碧桂园来说,现在是一家房企,但是未来必然要接受高科技的改造洗礼。2019年碧桂园就给自己定了方向:为全世界创造美好生活产品的高科技综合性企业。

所以,碧桂园才跨界到机器人、智慧农业、新零售等新兴产业。当然,碧桂园跨界新兴产业,不只是因为其高科技企业的定位,发展这些新兴业务,是根据背后的商业逻辑。


碧桂园已经覆盖地产全产业链,打通了规划设计、材料供应、房屋建造,以及往下延伸又设计到园林、装修、物业、学校等等环节。

因此,碧桂园搞建筑机器人,搞无人农场等等新兴产业,顺理成章。不过,也有很多人不理解碧桂园的其他业务逻辑,比如新零售等等。

但是,如果从客群服务的思维来看,碧桂园建的房子、搞的物业、园林、农场等等业务,成千上万个社区就是流量,就是用户。根据碧桂园建造的房子数量保守估计,这些社区至少覆盖上亿人。因此,妥妥的一个互联网闭环生态圈。

其实,碧桂园的新业务可以概括为:围绕地产核心业务,挖掘出来的新市场和新动能。碧桂园一些新业务,看似跟地产不相关,实际上背后有很坚实的商业逻辑。

先知先觉总让人羡慕,但是趋势出来了,及时调整方向也是一种能力,也会获得相应的回报。

最近的两个会议已经释放了两个再清楚不过的信号,一个是中国城市发展思路调整,在房住不炒大背景下,结构性机会在城市群和大都市圈。

另一个是,房企融资将受限,房地产整体从金融行业向制造业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碧桂园等财务健康的企业仍然能获得融资便利。

中国城市化率刚刚达到60%,未来至少还有10%-20%的空间,因此今后的房地产既要满足城市化需求,又要体现房住不炒的思想。

相应的,无论是地产直接投资,还是二级市场地产板块投资,一定要重视这两个新趋势的力量,只有这样成功的概率才会更大。

当然,当今世界最显著的趋势就是,新兴产业崛起,无论各国政府的政策文件,还是社会投资去向都体现了这个趋势。

未来,传统行业只有借助新技术浪潮的东风,获得新的动能,才能获得超额收益,因此很多企业都在跨界到新兴产业,这也是碧桂园等龙头房企正在做的事情:转型为一家高科技公司。



■ 大健康产业 

   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已过? 

   中央文件首提康养为区域重要支柱产业 

两会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发文,其中,5月17日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5月18日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而这两份文件的陆续发布,被业内人士视为康养产业发展的重大利好。

在西部大开发文件的第三条中看到,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依托风景名胜区、边境旅游试验区等,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等服务业,打造区域重要支柱产业。”

这一定位,不仅是对近年来很多城市将康养产业作为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的肯定,同时,作为区域支柱性,康养将成为新时代的新机遇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数字经济和共享经济高速发展,生态环境服务业迅速兴起,文化、旅游和康养等“幸福产业”快速崛起,城市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新动能持续发展壮大,转型升级成果明显,城市经济发展潜力和活力进一步释放。

其中,康养产业已逐渐成为各地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甚至,在2019年它一度被寄予拉动内需的“三驾马车”之一,并且成为大量地产、金融企业发展转型或二次创业的首选之地。

根据天眼查专业版的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9年的十年间,我国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养老”的企业总量由原来的0.95万家,增长至12.47万家,翻了13倍。

同时,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指出,目前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包括: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随着我国中产阶级人数增加及人均收入的提升,未来人们对于高品质的养老社区的需求未来将大量释放。基于此,不少地区纷纷开始布局“智能养老”。

如此来看,我国养老服务相关企业10年间翻13倍,那么,与康养相关的企业数量一定远远多于这个增量。

     全国生态康养基地评定标准发布实施     


日前,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管,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主办的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查询显示,生态康养基地评定标准已经由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批准,正式发布实施,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是国家标准委确定的第二批团体标准试点单位,据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查询显示:


生态康养基地评定标准,本标准由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提出,由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生态养老分会组织管理。
 

■ 养老产业 

   共有产权养老扩容!

   北京发布扩大共有产权养老试点试行办法。
 

日前,北京民政局正式印发《集中式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扩大试点实施办法(试行)》(简称《办法》)。

《办法》明确指出,集中式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是指在本实施办法指导下,由建设单位按照相关规定,在国有土地内建设的包含养老单元、养老服务设施用房、管理服务用房和社区生活性商业配套用房的综合性养老服务社区。在建设单位在经营过程中,不得擅自改变房屋使用用途。



对建设及运营单位的资质要求,《办法》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以协议方式出让土地的试点项目,建设单位应具有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以及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三级(含)以上的运营服务、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等相关服务领域工作经历。但允许并鼓励跨界进入养老领域的投资型企业与符合条件的轻资产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建设试点项目。

 

  北京启动二级响应,  养老机构实行严格封闭式管理  

6月16日晚上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消息,北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上调为二级,调至二级响应下加强的防控措施强调,对养老、福利、精神卫生等特殊机构场所,实行严格封闭式管理,重点防控输入性疫情和内部疾病传播。



此前,北京市民政局关于停止执行调整优化养老服务机构疫情防控措施的紧急通知,根据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要求,结合目前我市疫情防控工作形势,现将有关调整优化养老服务机构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事项通知如下:
停止执行调整优化养老服务机构疫情防控措施全市

养老服务机构疫情防控工作继续执行5月14日印发的《北京市民政局关于调整优化养老服务机构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京民养老发〔2020〕52号)。

对6月9日北京市民政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养老服务机构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除“对于进入生活区探望重度失能老年人的探视人员,不再要求穿戴防护服”继续有效执行外,其他优化调整的措施停止执行。
 

■  医疗动态  

    国务院:扶持受疫情影响的医疗机构
 


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意见》在加强公卫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给出指出12条明确指向,包括强化基层防疫能力,增加30元人均医保补助;对受疫情影响的医疗机构给予扶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加强中西医结合。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1● 坚持生命至上
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加强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完善传染病直报和预警系统,坚持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12月底前出台相关政策)

2● 用好抗疫特别国债
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增加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增加移动实验室;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强化基层卫生防疫;加快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等12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年内持续推进)。

3●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普及卫生健康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教育部、民政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10月底前出台相关政策)。

4● 要大幅提升防控能力
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坚决守护人民健康。(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年内持续推进)。

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

5● 补助标准增加
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财政部、国家医保局牵头,7月底前出台相关政策)。

6● 跨省结算
开展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国家医保局牵头,年内持续推进)。

7● 对受疫情影响的医疗机构给予扶持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年内持续推进)。

8● 深化改革
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牵头,12月底前出台相关政策)。

9● 建设区域医疗中心
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牵头,年内持续推进)。

10● 互联网+医疗健康
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提高城乡社区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分级诊疗;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年内持续推进)。

11● 促进中医药振兴
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加强中西医结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7月底前出台相关政策,年内持续推进)。

12● 严格食品药品监管
严格食品药品监管,确保安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药监局、海关总署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年内持续推进)。
 

- END -

欢迎您关注“建而健”

 分享到朋友圈或「在看」









 
能量骑行课程培训

能量骑行课程培训

2019-11-15

能量骑行课程培训..

查看详情
燃脂搏击课程培训

燃脂搏击课程培训

2019-11-15

燃脂搏击课程培训..

查看详情
塑形杠铃课程培训

塑形杠铃课程培训

2019-11-15

塑形杠铃课程培训..

查看详情

工程案例